Lishunyang's Blog

受益终生的学习方式:ZK笔记法

Shunyang LiShunyang Li

你听说过ZK笔记法吗?不管你有没有听过,我都要向你强烈推荐。

ZK笔记法,从定义上来讲属于PKM(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),即,个人知识管理。在我看来,ZK笔记法还代表了一种学习方式。我是在23年才开始正式学习ZK笔记法的,到今天为止,差不多一年的时间,我感觉自己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变化,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。毕竟,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。就像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所说,“学校只是让我们的心智成熟,离开学校大门的那一刻才是学习真正的开始”。我现在又高兴又难过,高兴的是我找到了一种可以终生受益的学习方式,难过的是为什么上学的时候不知道呢?

这里,我会先讲讲自己使用ZK笔记法的一些感受,然后在结合实践分享一下具体是怎么做的。

反刍动物的胜利

如今地球上的食草动物大致有两个分类:奇蹄目和偶蹄目。偶蹄目占绝大多数,例如猪、牛、羊、骆驼、鹿、河马都属于偶蹄目。奇蹄目整体呈现衰落状态,只有犀牛、马、貘。然而,化石表明,在史前时代,奇蹄目的种群非常繁盛,他们才是食草动物的统治者。那为什么到了现在给衰落了呢?

目前主流的说法认为是由于胃的构造不同。偶蹄目动物也叫反刍动物,他们有好几个胃,在闲暇时刻他们会把先前吞进胃里的草料返吐回嘴中继续咀嚼研磨,然后再次吃下去。这个动作极大地提升了草料的消化利用率,而且也可以降低他们被天敌捕食的风险,因为他们能在进食的时候先快速大口吞食,等到安全的地方再慢慢反刍咀嚼。而奇蹄目动物跟人一样只有一个胃,无法反刍,不但吃进去的草料消化得不够彻底,而且进食速度也比较慢,一天中大部分时候都在进食,很容易被天敌捕杀。今天的奇蹄目除了马以外都是濒危物种,有人认为,若不是人类驯化了马,他们也早就应该灭绝了。

反刍,就是ZK笔记法的一个首要特征,这也是我认为ZK笔记法有别于其他笔记法的一个最重要的地方。 不信你看,日常记录的笔记都在Inbox中,相当于是“囫囵吞枣”吃下去的草料,你需要定期去整理这些笔记,将这些零散的笔记加工整理并挪动到SlipBox中,这就相当于是在反刍。如果没有整理而只是在Inbox里记录流水账,这种笔记的价值很低,主要是自我感动,不记也罢。

著名的工作流程管理方法论GTD(Getting Things Done)指出,很多时候我们受困于任务管理,就是因为大脑里塞满了太多同时进行的任务,你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了。将大任务拆小,就能让小任务更快被完成,而任务一旦完成了,大脑的负担也就释放了,从而更好地处理其他的任务。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方法的名字叫做Getting Things Done。

同样地,正因为你知道所有Inbox中的笔记都会被加工和整理,你才可以放心地“囫囵吞枣”,没有任何心里负担。身边很多小伙伴在刚开始尝试ZK笔记法的时候,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要记什么。因为在他们心中,记笔记是一件严肃的事情,我得要记录一些有价值的东西,在这个心理暗示之下反而没东西可记了。ZK笔记法的反刍动作,能够让你卸下这个心理负担。

从任意一行代码溯源到需求文档

在我们团队里,你可以从任意一行代码回溯到对应需求的相关资料,比如产品文档、设计稿、技术方案等等。这对于调查历史问题,梳理业务逻辑特别有用。这是怎么做到的呢?

具体来说,我们可以从任意一行代码定位到所属的commit,然后在gitlab中看到该commit所属的Merge Request,而在Merge Request信息中找到对应jira issue key,从而定位到jira issue,在jira issue里面又包含了对应的需求文档的链接,而需求文档的链接又被技术文档引用了,这样一层一层顺藤摸瓜,我们就可以找出当时的各种资料,甚至还能找到后续的改动资料。

code <---> gitlab MR <---> jira <---> doc/design/...

做到顺藤摸瓜的关键,是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。设想一下,假如Merge Request里没有包含jira issue key,也就是从Merge Request到jira issue的关系丢失了,那么后续的查询就断掉了。

code <---> gitlab MR   ?   jira <---> doc/design/...

所以说,事物之间的关系,也是相当重要的信息载体。每当你在两个东西之间建立起了有意义的连接,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你就创造出了新的知识。医学研究发现,刚出生的婴儿的大脑就已经包含了1000亿个神经元,甚至比成年人还要多,而决定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,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建立新的连接的过程。

而在ZK笔记法中,笔记之间的关系(link)是相当重要的部分。 前面说的整理笔记,除了对笔记内容的整理,也包含对笔记之间关系的整理。甚至有时在记录笔记的同时就建立起了关联。

而笔记之间的link除了承载信息之外,还能够做到知识复用,从而简化我们的笔记内容,最典型的例子就是“详情见这篇笔记XXX”。而简化的笔记内容可读性也更好,整理起来也就更容易,就像我们在写代码的时候要求单个函数的行数不要太多。

决策日志和调研报告的共同之处

你有没有听说过Decision Journal(决策日志)?他能有助于我们看清问题并做出更好的决策。尤其是当面临一些重要问题时,例如要不要换工作,要不要投资一个项目,要不要再深造一下,都应该尝试做一个Decision journal。

这么厉害!那具体怎么做呢?说出来可能会让你很失望,因为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把你的思考决策过程写下来而已。比如说:

要解决的问题:XXXXXX
 
我在意的是什么:XXXXXX
 
可选的方案:
方案1:XXXXXX
方案2:XXXXXX
方案3:XXXXXX
 
想到的优劣势和对比:
1. XXXXXX
2. XXXXXX
3. XXXXXX
4. XXXXXX
 
最终结论:XXXXXX

这是因为,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想明白了,其实并没有想明白,大脑欺骗了你,让你以为想明白了。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把你的想法写出来,一旦你写出来,大脑就骗不了你了。所以说,写作是一种强迫思考的方式,能够检验你是否真的想清楚了。

当然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,不是随便写什么东西都可以,写作可以这样分成两类:

  1. 经过大脑思考的写作。
  2. 不经过大脑思考的写作。

显然前者要更有意义。什么样的写作是不经过大脑思考的呢?就是那些“复制粘贴”出来的内容,因为从本质上讲,这些内容里的知识并不属于你,你只是知识的搬运工。

让我们再举一个更实际的例子,方案调研。工作中你可能会被分配这样的任务:调研一下XXX,整理一个文档出来。那应该怎样做好调研工作呢?或者说好的调研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?在我看来,好的调研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特征,那就是包含洞察(Insight)

洞察的通俗解释就是,包含你个人的思考和判断。

我见过一些调研文档(包括我自己以前也是)虽然从内容上看确实也很全面,例如包含了背景、历史、现状、对比、规划、预测等等,但总是觉得差了点什么。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内容都是复制粘贴来的,本质上是信息的搜集聚合,并没有调研者本身的观点。这样的调研报告,换一个人也能搞,甚至不需要人,换成AI也能搞。你在调研过程中产生的思考、观点,这些独特的东西,这些你创造出来的新的知识,才是调研报告中的关键。(这里不是说信息的聚合不重要,他们对于支撑你的观点非常重要)

用好ZK笔记法的关键是避免复制粘贴式地记录笔记。 很多人记笔的方法就是把有意思的东西记录下来。甚至不少人有收集癖并乐此不疲,就好像松鼠看到坚果就忍不住要收集,结果忘了埋在哪了。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,很多人提到了“转述”,这的确是一个相当有效的策略,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好办法,这里推荐一本书叫做《How to Take Smart Notes》,里面分享了非常多的关于写作的经验,特别好。

最后

以上就是我对ZK笔记法的一些零散的感受,当然这只是我目前阶段的一些理解,相信在后续的实践中也随时可能出现新的想法。再强调一遍这篇笔记不是对ZK笔记法具体方法内容的介绍,如果你真的想了解,网上有大量的资料和教程可以参考。

如果你觉得上面的内容有点意思,那么不妨去尝试一下。下一篇博客文章我会结合个人的实际工作流,分享一下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是怎么应用ZK笔记法的,敬请期待。

Comments

  • LiShunyangLiShunyang